投资非洲中国企业应炼好哪些基本功?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08 19:05:25 |
非洲地区日益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点地区, 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 不仅可以利用当地市场, 而且可以利用非洲国家向欧美出口无
配额的有利条件做转口贸易。近几年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但是, 从总量上来说,我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额仍然很小, 仍然有很大的投资空间。2006年11月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 给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带来了新一轮的契机, 预计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额还会有进一步的增长。
认识非洲:寻找投资商机的第一步
非洲是世界上最为贫穷的一个大洲。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年会发表的《2004非洲竞争力报告》显示, 非洲国家在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方面与世界其他国家, 存在巨大差距。2003年非洲国家经济总量比2002年增长3.7% , 是过去4年中增长最快的一年; 但这一数字与亚洲国家相比, 差距非常明显。而且非洲国家普遍外债负担严重, 据非洲开发银行统计, 2000年非洲外债为3340亿美元, 比30年前增长了24倍, 占整个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72% 。而且, 除南非、北非国家以及毛里求斯、加纳、津巴布韦等少数国家外, 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制造业落后, 市场商品短缺。许多商品依赖于国外供给, 这就给中国企业的进入提供了机会。非洲也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且其资源结构与中国的互补性明显。世界上已经探明的150种地下综合性矿产资源在非洲均有储藏, 尤其是与发展高科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50多种贵重稀有矿产品, 储藏量巨大, 其中至少有17种占世界第一位。非洲的经济作物如可可、长绒棉、剑麻、丁香、花生的产量在世界上占的份额相当大, 而且非洲盛产各种经济类木材。相比之下,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 但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资源较少。我国现有已探明的主要资源仅有45种, 目前能够满足需要的只有29种, 到2010年只有23种, 到2020年只有6种。中国的农业资源也相当紧缺,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7% , 我国森林资源仅占世界森林资源的3% , 到2015年, 我国木材年需求量将达到3.3~3.4亿立方米, 届时缺口至少将达到1.5亿立方米。开发非洲市场可以弥补中国资源短缺的不足, 满足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非洲还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洲。按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可将其分为三个档次, 埃及、南非、突尼斯等国家经济比较发达, 为第一个档次; 苏丹、贝宁、中非等国家, 从全世界来说比较落后, 但在非洲算发达的, 是第二个档次; 而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则非常落后, 属于第三个档次。非洲还是一个享受了发达国家许多优惠政策的大洲。美国2000年通过了《非洲增长和机会法案》( 简称AGOA) 。《法案》为48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即所谓的黑非洲国家提供了单方面贸易优惠条件, 符合该法案条件的黑非洲国家在8年内可按普惠制( GSP) 向美国免税出口460种商品。其中在《法案》安排下受益最显著的是纺织品和服装, 而且其中5类可免关税、免配额。根据《法案》, 肯尼亚、毛里求斯、莱索托、马达加斯加、斯威士兰和南非等非洲国家可以向美国出口利用产自第三国面料制造的纺织品。毛里求斯、菜索托、纳米比亚和约旦等国为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解决就业, 对投资纺织和服装行业的外资企业提供更多的优惠和便利。欧盟与非加太集团( 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 于2000年签署了《科托努协定》( 前身是《洛美协定》) , 该协定提出的“地区经济伙伴关系”, 促进了欧盟与非洲等签约国之间的贸易
自由化进程。
风险意识: 正视投资非洲的困难
在非洲国家进行投资首先遇到的就是“水土不服”的问题。非洲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同中国有很大的差异。在黑非洲国家, 法律规定雇佣10人以上的企业就要设立工会, 而且还规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于是往往有当地雇工利用工会要求提高待遇, 导致劳资关系紧张, 影响投资的效益。非洲国家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 如埃塞俄比亚人“视驴为神”, 驴可以当作运输工具, 驮东西, 但绝对不能吃。曾有中国工人在那里吃驴肉被当地人围攻, 尽管最后出动军队解决了问题, 但该企业在当地再也无法立足。非洲国家经济发展落后, 基础设施薄弱, 在很多地区, 企业的配套设施严重短缺。以贝宁为例, 贝宁长期对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水电、交通、邮电、通讯等设施落后, 水电供应紧张, 全国电力缺口达50%, 而现有的电力80%从加纳和多哥进口, 国家电力公司SBEE的产电仅占20%; 自来水处理和供应无法自给, 许多地区靠打井取水和靠天降雨; 邮电通讯设施不足, 电话普及率低, 费用昂贵。在贝宁内地许多地区投资建厂, 无法通水电和电话, 使投资的成本增加和风险加大。
我国企业投资非洲面临强劲的竞争。历史上, 非洲曾是发达国家的殖民地, 他们在很早就开始了对非洲的投资, 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例如, 家电行业中, LG、松下、开利等企业在非洲许多国家建立了工厂, 进入了主流销售渠道, 已成为那些国家的主力家电品牌。近年来, 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发展对非洲的投资, 成为我国在非洲市场上的又一强劲的竞争者。
制胜要诀: 投资非洲的若干策略
一、事前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
选择合适的投资地点在决定投资非洲之前, 应进行全面的商务考察, 考察的对象一般要包括: 该国的市场需求、民俗、总体经济发展状况、外汇管制政策、政局稳定性、基础设施状况、税收政策、是否为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等等。由于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非洲投资要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 选择不同的国家进行投资。一般来说, 宜选择第一和第二档次的非洲国家进行投资, 对于第三档次的国家, 由于经济极为落后, 其中不少家政局动荡不安, 投资风险高, 除了风险承受能力非常强的投资者之外,以回避为上。
第一档次的非洲国家, 投资环境较好,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配套服务也比较好。而且我国银行在这些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可以方便地汇回资金。在这类国家投资, 有利于扩大生产和销售, 适合建立非洲投资总部。以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南非为例, 那里具有先进完备的基础设施, 其能源供应、交通运输以及通讯方面的能力在非洲国家居首位, 其中许多方面在世界上都位居前列。南非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铀矿, 发电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全国的需求。南非的公路网、铁路网不仅覆盖了全国, 而且可以与周边国家相通。此外, 南非还有7个主要港口, 10个国际机场, 国际远距离运输十分方便。南非有世界排名30位以内的国家电讯公司, 在南非可以直拨全球226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话。因此, 在南非投资的中国企业非常多。
第二档次的非洲国家, 经济基础一般都比较薄弱, 目前正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如安哥拉政府批准了一项庞大的西部电力走廊工程计划, 拟投资60亿美元; 赤道几内亚政府于2005年宣布了一项庞大的基建计划, 拟投资数十亿美元, 用于改造全国的公路网等。而阿尔及利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居民住宅项目, 这些正是中国建筑企业投资的机会。而且为了弥补基础设施的不足, 这类国家往往出台了许多优惠措施, 如阿尔及利亚规定免征直接用于投资所进口设备的关税, 免征直接用于投资所进口或当地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增值税, 免征公司利润税。肯尼亚政府向国内外投资者保证股息和利息自由汇出, 肯宪法保证不对任何私人财产实行国有化。因此, 在这些国家可以选择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市场占有率也比较大的项目进行投资, 如浙江传化集团在肯尼亚等国投资的轮胎项目就是成功的典范。
二、结合自身情况, 寻找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
在“蓝海战略”盛行的今天, 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巧妙地运用竞合战略。首先, 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投资非洲过程中最好选择抱团而行。处于同一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以集群方式进军非洲, 可以减少对当地企业和人员的依赖, 有效地规避风险, 快速步入正常的生产经营轨道。其次,投资非洲的中国企业要成立自己的行业协会, 团结起来与当地政府和中介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用集体的力量维护企业的权益。例如在喀麦隆, 华商群体组成中国总商会, 大家集体进货集体销货, 无论是企业群体还是企业个体都取得了很好的经营业绩。最后, 应在当地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非洲国家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 有当地合作者引导, 可以很快融入东道国社会。比如浙江哈杉集团曾在尼日利亚被扣留了一批半成品, 由于该企业在当地与许多企业都有合作, 于是联合尼日利亚国内20多家鞋业企业临时成立制鞋工业协会, 就鞋类产品进口政策对尼政府进行联合游说, 最终顺利解决了该贸易摩擦。此外, 非洲国家的工会力量很强, 经常帮雇工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 如果没有当地合作者帮助与之交涉, 劳资关系可能比较紧张。
三、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对非洲的优惠政策
以非洲为跳板打入欧美市场中国的纺织业投资非洲, 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纺织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出口行业, 但是欧美国家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一直有配额限制, 使我国的纺织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而根据《非洲增长和机会法案》和《科托努协定》, 非洲对欧美国家出口纺织品是不受配额限制的。因此, 中国的纺织企业纷纷投资非洲, 在非洲各地开办工厂, 到2004年在非洲投资的中国纺织企业已达20家以上, 其中有许多企业取得了成功。例如青岛纺织与赞比亚合资的纺织企业“穆隆古希”仅3年时间, 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发展成了赞比亚最成功的纺织厂, 累计上缴税费达200万美元, 并利用非洲产品出口欧美无配额限制的规定, 成功出口美国。
四、先贸易后投资, 渐进打开非洲市场
一般而言, 即使决定了在哪个国家进行投资, 最好也不要马上直接投资建厂,而是从商品销售开始, 渐进打开非洲市场。实践证明, 生产企业采取“先贸易后设厂”的做法, 是规避风险的重要经验。例如, 国内著名的纺织机械企业飞跃、宝石等早在1990年代初就进军非洲市场, 它们考虑到很多非洲国家的交通设施落后, 而纺织机械对物流的要求比较高, 故长期以来是以贸易为主, 不轻易在当地投资纺织机械企业进行生产。此外, 贸易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熟悉当地投资环境, 而且还可以为拟进行实物投资的企业在当地开展生产, 夯实市场基础, 如扩大品牌效应、建立高效的营销网络等。
( 责编: 康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