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团队

中国要改变自己的非洲观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9-01 23:28:24  

 

中国要改变自己的非洲观  
行走在非洲
中国非洲问题专家李小云博士专访(为凤凰周刊非洲专题报道所做的专题采访)
 
提要:经过单纯输出产品的阶段,中国已进入全面走向世界的时代,但在如何以多元视角与异质文化交流、相处的观念和经验(好像不太通顺?),却远远落后于现实要求,这对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是全新课题。
 
     【被误读的非洲】
 
凤凰周刊:您在非洲工作研究多年,被一些人称为中国研究非洲第一人。今天我们在谈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的问题时,能否先谈一下您曾强调过的中国对非洲的误读。
李小云:中国(人?)企业来非洲,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陷入了对非洲人的文化误区和文化误读。对非洲的人文和社会制度,还有非洲人本身的误读。
我们不妨先从中国人对非洲的认识从何而来说起。
我们认识非洲的第一个来源,是西方对非洲的认识。我们非洲认识的主要概念,其实都来自西方。比如说,我们今天常说到非洲被剥削,非洲的奴隶制,殖民主义等等,不过这些概念其实描述和对应的是至少半个世纪前的非洲,但它却构成了我们对非洲的第一印象。与此同时,媒体的聚焦和放大效应,使我们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印象基本上不离政变、动乱、饥荒等,要么就是野生动物、部落社会之类,但这并不是真实的非洲。
第二个来源,是中国与非洲近些年来的交往,增加了一部分接触性认识。但这种认识也是有问题的。就是中国人走出国门,缺少多元文化的视角和意识,看待外部世界,停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简单对比上。缺少文化和思维中立立场。
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殖民主义的思想,与西方早期殖民者的观点非常相似。我把它称之为大国沙文主义或民族主义文化看非洲大陆,是很有害的偏见。
中国人的有限接触加上西方影响和误读,形成了一种“中国人的非洲观”——与西方很不一样的非洲观。这会产生很多问题。对非洲人的舆论解读、对所谓“全天候友谊”之类的解读,都是误读出来的。非洲人不是这么看问题的。
同样在非洲,西方人在非洲游刃有余,可以很容易进入当地社会。你看(可以看到)西方人穿个短裤,穿个拖鞋到处溜达,和非洲人打成一片。而在非洲的中国人,不少人一到非洲,就吓得不行,对自己说“要小心啊……小心被抢啊……”。几乎看不到中国人顺利融入当地社会。表面上这只是自我封闭,但骨子里流露(更根本的问题是)出一种对非洲的偏见。
总而言之,中国人(对)非洲的看法,几乎全是这种价值不中立的看法。而我们国内的国际关系尤其是作非洲研究的学者,可能政治学、经济学很好,但大多不懂社会学、人类学,缺少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在研究和制定政策时,就很容易跑偏。
 
【中国式文化冲突】
 
    凤凰周刊:在非洲的中资企业管理人员,往往会对当地人有较为负面的评价和判断,认为非洲人多数具有的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习惯,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李小云:你说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从社会科学角度,用更宽广的多元文化视角看,我不能认同这种观点。
中国人在看非洲时,只是拿自己的习惯和经济水平做简单对比。比如在非洲的中国人常见的话是:“这些人懒”、“他们很慢”、“非洲人根本不讲信用”。
在我看,中国企业面临的雇员当地化的挑战,更多是个文化适应问题。你觉得他懒惰,没有效率。问题是,人家八小时工作制,你难道不该遵守吗?这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说到在非洲中资企业普遍管理水平不高,甚至有些粗鲁,这不正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所要提高的地方吗?如果习惯用当地员工不好管理为借口,那不就是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的视角吗?
其实,非洲人很勤劳很能吃苦。那些烈日下的苦力活是谁在干?那么热的天,头顶肩扛,中国人的体质能吃的消?非洲人很忠诚,很讲信用。你看酒店里,非洲员工的服务意识多好?我们中国很多农村地区,不也存在愚昧、效率低、刁民频出的情况么?他们也是人,也可以创造价值。
再说,这么炎热的天气,高强度工作本身就存在问题。何况这里大部分人的工作生活节奏本来就慢。我到这里工作时,也是磨磨蹭蹭,效率很低,这是环境带来的生活节奏的问题。但大家都说我来这里后,气色都好了不少。
 
凤凰周刊:您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与各级政府层面交往不少,能谈谈对非洲各国政府层面的印象吗?
李小云:谈到非洲政府,一般认识普遍与低效率、腐败联系在一起。但这个说法也要看你在什么标准什么前提下观察。
我在非洲这么多年,与各层政府机关都有交道和接触,无论是坦桑尼亚的高层,还是一般的官员,或者深入农村调研,我都游刃有余。我没有官方背景,就一个普通学者,也没有钱。从这个角度来说,你能说非洲腐败吗?我的工作就是讲应该怎样投资,政策怎样才更合理。比如说,我要面见总理,周五联系,他们答复总理周五有安排,结果周一就会见了。你能说政府效率不高?能说非洲人都没有积极性吗?
在非洲,很多人带着中国的习惯和观念进来,既不去了解别人的习惯,也不愿尊重别人,这本身就是种文化冲突的表现。如果能改掉,中国人给当地的印象就会大为改观。
关于非洲政府的形象问题,这里可以举一个具体例子。有次我参加坦政府总理办公室开会,我们的临时代办也在。我当时不同意总理的观点,我就直接坦率地表达。在场的西方人和我们使馆人员都诧异。但总理点头认可。有人以为我有什么背景,其实不是,这是基于对他们的熟悉和了解,在文化层面上和他们有过很好的沟通。
文化层面上的沟通交流,其实就是对普遍人情人性上的尊重。我也讲关系,但不贿赂,是人与人彼此尊重的关系,我也送礼,但自己掏钱。我不是搞投资的,不需要走关系,也不需要特权,就一个学者。
中国人在非洲,有时会带来一些非常不好的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没有利益关系为基础的友谊的。非洲人是这样,西方人是这样,中国人也应该是这样。它和文化,和种族没有关系。
 
【中国企业的非洲病】
 
凤凰周刊:最近几年,中国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都加大了对非洲的投资,你怎么看待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的问题?
李小云:中国有两种企业,国企和民营企业。他们成长道路不太一样,在非洲的表现也不一样。
国企更多是靠政府的支持,它享受的优惠政策比较多。国有企业到非洲,容易倾向于套用国内熟悉的经验和模式。他们习惯和政府部门官员打交道。
这种模式搬到非洲来,会存在很大问题。首先,政府政局并不稳定,即便是政局稳定的国家,政府更替也是问题。再者,非洲的政府基本都是弱政府,不是强势政府,更不是发展型政府。按照中国企业的思路,我来这里,政府就该承诺种种保证和优惠,就是国内那套企业负责生产,政府靠行政力量把企业的一切问题摆平。
这个办法在中国可以,带到非洲,就容易受西方社会、NGO和民间人士的非议。比如劳资问题,中资企业会习惯认为,我把政府搞定了,劳资问题就该政府去搞定。但在多数非洲国家,政府考虑政治压力的结果,反而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这个问题其实中国的私营企业也有,有些企业在国内就是靠政府私下公关去拿资源、拿土地、拿矿产起家,跑到非洲后,他们还是习惯这样干。
目前来非洲大规模投资经营的民营企业很少。多数只有经营没有投资。非洲现在的私营企业投资,都是小规模的,集中在商业、制造业(组装)等,资本不超过100万美元的小规模投资。
中国人传统信奉的那种员工要为企业节俭、多干点活等观念,在这里几乎行不通。员工多干一天的工作,就必须支付相应劳动报酬。况且,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国内情况不同。非洲不论商业还是实业,基础条件基本很差。如果搞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很大投资。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这个实力。
凤凰周刊: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在非洲遍地开花,大批中国人涌入非洲,能谈谈他们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当地的影响吗?
李小云:中国的中小企业都习惯将各层级劳动力,尤其是管理人员从中国输入,也许是国内劳动力富余的原因,这会给当地造成就业压力。
对中国整体形象而言,这些小型企业更多的是产生负面影响——各种假冒伪劣全来了——有些甚至在中国市场都不可能存在,比如摩托车。如果力帆或嘉陵来组装,中国摩托车的质量问题在当地就不会出现这么大争议。
这些投资者挣了小钱,但对当地经济,对中国形象,没有什么作用,甚至引发很多冲突。非洲大部分国家工业生产能力薄弱,没有规范体系。它造成的结果是,假冒伪劣不是中国有意输出,但客观上只有中国企业这么做。中国在非洲的负面影响可以说是与日俱增。过去中国的印象是很正面的。坦桑尼亚很多人都知道毛主席,周总理。现在不是这样。你很快就会看到,坦桑尼亚会像赞比亚一样,中国问题将成为反对党的主要口实和理由。
中国人一下来这么多,很容易引起排华问题,在坦桑尼亚20062008年连续发生两次,今年也有。都是小生意,小买卖对当地的冲击。
 
【只有走出去的提法是不够的】
 
凤凰周刊:您认为从国家战略角度看,中国资本进入非洲的重点应该是哪些方面?
李小云:当然是产业转移和组织当地生产。我们国家外汇储备那么多,外汇也很容易损失。中国应该通过政府协调支持,把具备品牌、质量和规模效益的,以轻工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导向非洲。这对中国,对中国企业会更有意义。
凤凰周刊:您是不是说,更应该鼓励像海尔这样的企业投资巴基斯坦一样鼓励国内的企业来非洲投资经营?
李小云:对,差不多一样。起码可以避免中国货到哪里,口碑就差到哪里的问题。
从中国自身的战略上来说,把我们某些对资源消耗或需求比较大的产业转移过来,更符合资源红利的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我们的产业转移过来一部分,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企业成长和国家战略。
当然,如同大家普遍认为的,这里很多条件不具备。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但基础设施投资不正是中国的长项吗?但这不能通过援助,而是更应通过讲经济回报的商业性投资,可以是优惠性的政策性贷款。用于公路、铁路、电力的投资,回报在哪里?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利用,不是说来挖矿产,出口资源。为何不来当地搞资源密集型、高耗能的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投资?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几乎已经完成,和中国比,这方面也没有什么优势。虽然在撒哈拉以南,印度人有更长的历史积累优势,但它的产业水平和能力,还达不到中国的程度。
可以是多赢策略。非洲有中国成规模的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实体来投资,建立若干工业区,带动其经济增长和推动减贫事业,对中国企业战略转移和进一步增长也有好处。政府也应该有这么个战略扶持。中国只有一个走出去的笼统提法是不够的,应该有更细化的战略导向和扶持。
凤凰周刊:有中国企业在一些非洲国家,比如乍得等地搞过工业园,相关情况您是否了解?
李小云:这些工业园我都了解甚至还去过。但目前这样的搞法,达不到产业转移的目的。当然,他们的工业园,基本是小买卖做大后的圈地思路。可是我们有那么多成熟的工业园区实践经验,非洲这么大,有那么多优势,来这里做一个多好?最关键的还是产业资本的进入。
 
【如何重塑中国的非洲观】
 
凤凰周刊:非洲给人以动荡的印象,是否存在社会稳定造成的投资安全的问题?
李小云:非洲是一个很大的大陆,有五十多个国家。我们现在主要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即便这些国家会出现一些动乱,它也已经是这些国家实现独立、社会转型之后的后续性问题,这和七、八十年代的政变、动乱情况已有本质不同。总体趋势上看,非洲已实现了区域稳定。我们必须认识到,非洲是在进步的。最近发生动乱和政变只是在个别国家出现。但被渲染的很厉害。
还有一个问题,非洲即使出现的动乱也好,政局变化也好,很少出现针对外国人的暴力。而且,各种力量通常不依附于某个国家或某个国际势力团体,不会再出现当年因为苏联来了,把中国人美国人赶走的情况。
 
凤凰周刊:回到一个根本问题上来,如您所说,其实中国人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学界,对非洲的认识是一种简单化的认识,您认为,应该如何提升中国对非洲的战略研究?
李小云:应该看到,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中国企业目前非常缺乏海外文化的熏陶。中国需要一个很好的企业海外员工文化训练的东西。它不是情况介绍,不是政治培训,也不是什么注意事项之类的手册。而是要理解发展是怎么回事,当地社会人文环境是个什么情况,该用怎样的世界观,哲学观点去看非洲人。
归根到底中国对非洲研究太少误读太多。中国现在的钱很多。但是,你拿几百亿过来,不见得能解决问题。现在国内谈非洲,多是居高临下,讲什么西方观念、中国模式之类,这不是扯淡吗?西方人做非洲研究很仔细,我们现在急于希望非洲人承认自己的某些东西,这是弱国心态。
中国非洲战略的核心问题要通过三个东西来做:第一个,是要尽快建立支撑中国海外战略的基础性研究体系,要有各个综合学科完成,比如怎么看非洲人,怎么看非洲社会等,中国这方面太落后;第二,系统的海外培训体系,文化传播领域,社会性问题研究领域,专门针对企业的培训和研究;第三,充分运用各种基金的支持,培养一批真正的非洲专家,中国社会性的基金极度缺乏,不妨先从利用海外研究基金开始。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只是产品输出,而是全方位走向世界。无论是在非洲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都需要形成中国对异质文化的独立认识体系,对非西方传统的认识、认知和研究体系,这是至关重要的全新课题。
光靠钱是不够的——中国非洲援助模式反思  
2011-06-28 02:19:33|  分类:行走在非洲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丁大伟 
 
    【破产边缘的坦赞铁路】
 
墙上有三张并排黑白肖像,正中间是毛泽东。
肖像下是镶着木框的宣传橱窗,黑板上用粉笔写着各种数据,最下方显眼处的手写文字,翻译过来是:
乘客数量  目标82875 实际54773
货运总量  目标61987 实际45885
这里就是著名的坦赞铁路起点城市达累斯萨拉姆的铁路局办公大楼的门厅。在毛泽东画像左边的是坦桑尼亚已故总统尼雷尔,右边的是赞比亚总统卡翁达。
坦赞铁路是毛时代中国援助亚非拉的经典之作,也是那个时期非洲战略的缩影。
一下飞机就可以看到这个工程在当地的影响,机场进入市区的高速公路上, Tanzania Zambia Railway Authority Head Office(坦赞铁路局总部)的牌子赫然而立。坦赞铁路的英文简称TAZARA即由此而来。
中国在铁路建成移交当地运营后,今天还有8人在此工作。办公地点正在这里。这是幢T字形的3层办公大楼,后面是小花园和小树林,在湛蓝的天空下,安静而惬意。
到了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安静的铁路局办公大楼甚至显得喧闹,这幢像是袖珍版北京站的大楼空无一人。站在空旷宁静的车站广场,有如被时光遗弃之感。
因为缺乏燃油,坦赞铁路已经停运。这条每周只跑两趟客运列车的铁路,如今还有9台早该报废的机车头。这条铁路的枕木还保持1975年的原貌,透过路基上茂盛的草,可以清晰地看到每根枕木上都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
迄今为止,坦赞铁路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对外援助项目。中国测量设计队于1968年伍开始设计勘探;1970年动工,19767月建成,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西迄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公里。中国提供无息贷款10亿人民币,派出5万多名次的技术和施工人员,付出了47人殉职的代价。20111月,中国政府商务部宣布免去援建坦赞铁路50%的债务。
    坦赞铁路局中方援助专家组人士介绍:30年过去了,机车早过了报废年限,内地的机器也早已升级换代多年;现在连机车基本保养维修的零配件都配不齐。只能从其他已经彻底不能用的机车上拆换零件。
中方专家组成员介绍,如果铁路局有了一笔收入,也不是用于设备更新改造,而是得先给铁路员工发工资。不然,当地铁路工会会将铁路局上诉至法院,判决结果不用宣判就知道:铁路局会被判支付员工工资和拖欠工资的罚款。
中国人很难理解和接受坦赞铁路局的管理水平。中方人员介绍: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方专家组组长的工资水平为每月150美元左右。而坦赞两国政府委任的铁路局长,月薪那时就达数千美元。
中国专家公墓在郊外几十公里处。出租车司机一听“China, TazaraTomb”,便明白是去哪里。整洁、宁静的陵园里,安葬着在修建坦赞铁路中殉职的47位专家、技术人员和14名在后期合作中殉职人员。一位当地少年被雇为守墓人。在整个毛时代,中国有700多人殉职于对非援助工作,最年轻的只有22岁。这里是被保护得最好的烈士墓地。
 
【坦赞铁路的中国竞争者】
 
坦赞铁路其实有双重的政治性,在中国,是外交突围,在坦赞,则是为赞比亚铜矿不经南非白人政权控制的出海口而建,铁路设计年运输量200万吨,但从竣工迄今从未达到设计运量。最高峰的运输量是1977年的127万吨。而2010年的7月到2011年的5月,仅仅有41.9万吨。
《凤凰周刊》记者离开坦赞铁路局办公大楼时,一位当地职员匆忙跑进大楼,向等待许久的官员报告:明天周二的列车,得晚点。”“会晚多久?”“也许会晚到中国人再次帮我们重建这条铁路吧?
私有化,曾是很多坦赞官员寻求解决坦赞铁路的良方。坦桑尼亚境内的另外一条铁路——中央铁路,已实现了私有化。据说中央铁路车站、铁路和机车保养状况,比坦赞铁路稍好一些。但运输部的官员被问及中央铁路私有化时,只回答了一句:我们已计划将其再次收归国有
20084月,坦桑尼亚中央铁路公司因为罢工等问题,也出现了铁路停运。
历史经常会开残酷的玩笑。
当年,几乎与中国人修建坦赞铁路的同时,美国政府也出资修筑一条与之平行的坦赞公路,两个大国在这遥远的土地上进行一场东西方意识形态的竞赛。
30多年过去,坦赞铁路已濒临报废边缘,美国人修筑的那条公路,其情形可想而知。因河流、山脉等原因,损坏程度更严重,桥梁坍塌,路段被淹没。它早已报废多年。
这两条一度构成竞争关系的动脉,因时间而告一段落。但时过境迁,随着中国再度进入非洲,这两条昔日的交通动脉,又有了讽刺性的竞争关系——坦赞公路又被修复了,而修复坦赞公路的,却是中国道路建筑企业。
    一位坦赞铁路官员说:面临公路的竞争,也是坦赞铁路经营困难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向东南方向不远,就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国际机场——朱利叶斯·坎巴拉吉·尼雷尔(Julius Kambarage Nyerere)国际机场。新的现代化的第三航站楼的建设工地已经被圈起。围墙上,赫然印着:“Investor: China International Fund Limited”(投资者: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
这是家2003年香港注册的企业。外交部发言人曾说:中基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国际公司,其在几内亚的投资纯属企业自身行为,该公司活动与中国政府无关,中国政府不了解具体合作情况
中基的官方网站上有一行大字:同伙伴国家共赢是公司盈利的前提
 
   【新一轮中国援助】
 
临近新世纪,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加上矿产资源和能源的骤然短缺,中国再度把目光投向非洲。
中国新一轮援非开始。
    2002年安哥拉内战结束,大陆官方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就在政府支持和担保下,对安哥拉大规模信贷援助。据其201011月披露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进出口银行先后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建立56所学校,帮助15万人就学;建立24所医院,包括3340个床位;改造城镇小区360个,95万人受益;建立水处理厂10个,受益人口102万;建立电视台一个,观众达900万人;农业灌溉项目7500公顷;新建和重建公路830公里、电信光缆3200公里、变电站14座、输电线路700公里;帮助安哥拉政府购置渔政船44艘、重型卡车364辆、火车机车15辆。
中国对安哥拉的援助,不像当年对坦赞的援助,除被亚非拉国家抬进联合国这个政治收获外,经济上完全颗粒无收。这个饱受转乱之苦的国家,不断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迅速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出口国。
苏丹则是另外一个成功范例,中国对苏丹的援助,使其在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建设上一下有了几何级的提高。
2010年底发布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透露: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了50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较大的项目还有索马里贝莱特温-布劳公路、毛里塔尼亚友谊港、突尼斯麦热尔德-崩角水渠、坦桑尼亚国家体育场等。这些项目,大都中国企业直接施工,施工完成交由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使用管理。
2007年至2009年,中国向非洲提供了超过5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2010年至2012年,中国计划向非洲提供的优惠性质贷款超过100亿美元。而中国企业和相关机构在非洲的捐资修路、架桥、打水井、建医院、盖学校,捐赠物资更是层出不穷。
在国内颇受争议的是2000年至2009年,中国已免除35非洲国家的312笔债务,总计189.6亿元人民币。
根据《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发布的消息,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1062亿元,无息贷款765.4亿元,优惠贷款735.5亿元。其中对非洲援助达到760亿,各项贷款总额累计460亿。
    
【中国人只懂盖房子?】
 
除矿产资源和能源外,中国大型企业在非洲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中国企业几乎只管项目建设,而几乎很少参与项目的经营。它给人一个强烈印象,中国来非洲就是盖房子的。只有能力从事硬件建设而没有能力从事软件建设。而中国在非洲的援助项目也带用同样的强烈象征。
如果是中国投资援助的项目,从设计到施工,通常几乎不假他人之手,全部由中国企业中国工人来完成,速度快、效率高,完工之后,整个系统很像一个交钥匙工程,直接移交给当地。某种程度上看,它与传统苏联东欧国家的对外援助项目的思路如出一辙。即重点在把东西给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国家对非援助项目,往往会更侧重于它的长期经营和可持续化发展。无论是经营型项目还是公益性事业,不但对管理程序、日后的正常运营、维护、可持续性都有极为严格复杂的程序,甚至还要求配套的法律法规。即使是信贷或资金项目援助,也对每一笔款项的用途和审批监督制定出苛刻的条件。其重点更考虑将来经营的可持续性。
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的公益性援助项目,承建者很有可能是中国施工企业,项目完工后,很可能会有非政府组织或公益性组织介入。就其运行中的效果会不断提出各种制度性安排的建议。
一个可观察到的简单事实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不少地区极为贫困,但一旦山村在外界援助下建起小学之后,便很少有学生失学。他们远比中国学生更漂亮的校服和学校提供的免费的餐,对家长对孩子可构成持续的吸引力。而这点却在中国本土都未能实现。
由于缺少项目经营管理意识,中国援建的公益性项目,很容易在后续资金不到位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功能大幅减退甚至被废弃。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一些援助虽不显得那么大手笔,但在可持续性上却自有其成效。
不能不说的是,中国的对非援助,全赖国家之力,出面的全部是海外国企。绝对(很少,毕竟还是有的)看不到任何民间人士和NGO组织。而西方国家在非洲,则遍地都是民间人士和NGO组织。相对中国来说,西方的对非援助,是全社会性的。它的影响和功效并无法用简单经济数字来计算。
 

    北京赛格斯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经中国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的投资管理公司,经营范围主要涉及国内外大中型工程项目的前期操作、项目投资、项目融资、项目施工管理,承办大型展览服务、商务考察、产品销售等。《非洲考察网》是公司旗下官方网站。十四年来,我们专注非洲市场,先后组织承建了利比亚14亿人民币的房建工程、肯尼亚6亿人民币的地球观测卫星项目、加纳塔克拉蒂供水改造项目、尼日利亚变压器工厂等有代表性的项目。

    我们秉承“立足非洲,面向国内,拓展市场,服务客户”的原则,积极投身各个行业,竭诚为有意开拓非洲市场、进军非洲的行业组织,企业及个人提供“一站式”商务考察、合作项目对接和产品销售服务,为中非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架起一座桥梁,让国内各组织和企业无后顾之忧地走进非洲,抓住商机,创造财富!

    服务内容:项目前期市场考察、签证、机票、接机、酒店住宿、翻译、政府官员接见、项目操作、当地政策咨询及往返行程的安排等。为赴非进行商务考察的中方组织机构和企业提供强有力服务和强大的商业项目支撑,为中方企业更好地开拓非洲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多个商务考察团赴非洲考察,成功运作数十亿美元的项目,现正在运作的政府项目:坦桑尼尼亚科技部卫星发射项目、煤电站项目,肯尼亚国防部无人机采购、航空公司机库建设、变压器工厂项目,布隆迪铁路、公路、水电站、太阳能电站、大型超市、房地产建设、石油勘探,卢旺达水电站建设,莫桑比克水电站,赞比亚铜矿、750MW水电站,安哥拉国家公路改造等项目。 

    民营项目:辽宁阜新华通管道尼日利亚工厂项目,河北青县钢厂尼日利亚搬迁项目,坦桑尼亚二手发电站项目。

    为更好地走进非洲,开拓非洲市场,我们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国内外企业组建了非洲商务联盟,成立了“非洲商务联盟企业家俱乐部”,欢迎有意与我们一道开拓非洲市场的企业家加入我们,同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非洲商务联盟”。

    以下是我公司部分项目及在非高层合作伙伴:

 

 DSC_1263.JPG 2009316153236381.jpg  

 20111020153539926.gif psbe (7).jpg   [CropImg]12寸-3.jpg 手机照片 179.jpg 

 DSC_1421-1.jpg 20141023_221519.jpg

 办公地点:天津市武清区畅源道国际企业社区B2座

联系电话: 022-82939592 18511835357   邮箱:bsimvip@163.com

 

在线咨询
地址:天津市武清区畅源道国际企业社区B2座 电话:022-82939592 手机:18511835357(孔先生)
首页|商务资讯|非洲商机|考察非洲|非洲创业成功案例|俱乐部成员|签证办理|专家团队|企业黄页